进入主菜单

转到正文

常设展示

  • 第三展厅
  • 日帝强占期、首尔
    1910~1945

    城市近代化的阴影

  • 日帝强占期的首尔
  • 日帝强占期的首尔

    1910年8月, 日本将大韩帝国强行吞并后, 改称为朝鲜, 并设立隶属于日本王的直属机构朝鲜总督府。 总督在朝鲜拥有行使 行政、军事、立法、司法等所有的权利。 首尔作为大韩帝国的首都, 曾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 但却与仁川、开城等一起被降格为下属于京畿道几个府中之一的京城府。 首尔名义上虽然是日本的地方城市, 但首尔聚集了殖民统治的重要机构和主要企业、教育机构以及文化设施, 实际上依然是朝鲜的首都。 日帝强占期(日治时期)首尔的人口当中, 20%为日本人, 他们 主要居住在清溪川以南的南村地区。 民族歧视如日常般极为普遍。 所有的行政都以日本人为主, 而大部分的文化、经济资源都集中投入到南村。 南村的建筑与设施吸引着韩国人, 他们在那里体验着近代元素。 虽然在日帝强占期首尔迅速变成一座近代化的城市, 但这种殖民地城市的近代性只是诱惑韩国人, 却没有包容他们。

  • 被侵占的首都, 京城
  • 被侵占的首都, 京城

    日本试图将韩国编入本国领土, 永久统治韩国, 同时还想利用韩国作为侵略大陆的跳板。 根据本国需要, 制定殖民地开发的方向和优先顺序。 日本殖民统治构想体现在首尔的城市空间。 京城的道路体系根据日本的军事目的和经济需求进行改造。 而象征朝鲜王朝和大韩帝国时代国权的建筑大部分都遭到破坏, 并将拆除的建材挪用于他处, 或是在其近处新建大规模的公共建筑。 城市行政和城市管理总是优先考虑日本人的利益。 总督府在中日战争之前的1936年扩大京城府的领域, 部署战争物资生产设施。 随着悠久的传统和殖民地城市规划以及市民自身种种变化的不断协调和融合, 这座被殖民的城市京城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抗日民族运动的象征, 京城
  • 抗日民族运动的象征, 京城

    日帝强占期(日治時期)京城一直是抗日民族运动的中心。 1919年全国性的三一运动首次点燃烽火的地点是京城, 包括义烈团员在内的抗日义士断然实施义举的地点大部分也都是京城。 YMCA和天道教大教堂是弘扬民族意识、传播新知识、打造新大众运动基础的中心舞台。 在京城成立朝鲜 物产奖励会、朝鲜民立大学期成會等民族运动和社会运动团体, 起到全国抗日运动领导中心的作用。 1927年在京城成立的新干会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运动中心。 二战期间, 日本为谋求后方的安全, 残酷地镇压民族运动, 但京城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屈服, 而是展开了保存民族文化的运动。

  • 近代城市, 京城
  • 近代城市, 京城

    20世纪20~30年代的京城因近代化城市计划的显著成果, 而具备了近代城市的轮廓。 以京城的中心街光化门通-太平通、南大门通、本町通、钟路为中心, 建有西式近代建筑官府, 扩大铺设 电车路线, 形成了新的近代城市景观。 象征"新文化"的时尚男女为了追求消费和流行, 穿梭于殖民地资本主义商业空间的百货商店、咖啡厅、剧场等处。正因为有极大差别的城市规划, 将日本人居住地南村和韩国人居住地北村对比为"繁荣-没落"、"清洁-肮脏"、"活力-阴沉"、"文明-野蛮", 正如这种具有双重性的殖民地城市一样, 大多数的韩国人都是城市贫民, 相对日本人来说, 难免都会有被剥夺和被疏离的感觉

  • 笼罩于京城的战争阴影
  • 笼罩于京城的战争阴影

    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大陆, 1941年日本将其战线扩大到整个亚洲地区。 殖民地政策也隶属于军事目的, 京城也笼罩着浓厚的战争阴影。 所有的生产要素都集中在军需产业上, 消费品产业极度 萎缩。 总督府实行配给制以缓解生活必需品的短缺, 但配给物资总是匮乏。 京城府民在极度穷困的情况下, 仍然由于强制储蓄和上缴而被掠夺全部财产, 他们的身体也由于防空训练、思想教育以及努力动员而遭到压迫。 战时的京城是一个巨大的收容所, 饥饿的居民因不知何时会被拉到战场而感到不安, 还饱受强制劳役之苦。